年内地春拍中,中国嘉德推出了一件“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估价为1,万元—2,万元人民币,最终这件“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1,万元起拍,以1,万元落槌,成交价2,.5万元。
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深腹,弧壁,足内凹。杯身一面珐琅彩(1)绘月季、翠竹图案,画面仅见竹枝中段。竹叶及花叶均施深浅有致的绿色,以淡墨细笔描画轮廓,各有姿态。月季的粉红彩娇艳无比,瓣沿颜色略浅,带刺的枝干呈浅褐色。三根较粗的竹枝在绿叶中时隐时现,与月季花枝交错而生。一根较细的修竹斜斜挑出,横过一花枝,所画竹枝密而不乱,次序井然,充分表现画家功力。枝头花朵或含苞待放,或绽瓣盛开。所用彩料质感厚,鲜艳,油亮有油画效果。清代瓷器装饰多吉祥图案,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鲜明时代特征。月季、翠竹多寓意“四季平安”。“竹报平安”(又名“竹爆平安”)等吉祥贺语。杯身另一面墨彩行书题五言诗二句,“数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诗末用粉红珐琅彩(2)落款“鳯采”钤印。器底以蓝色珐琅彩署“雍正年制”四字楷书款,款外无边框。因月季则经霜耐寒,四季常开,以粉嫩的花朵和鲜绿的翠竹搭配来传达春天的气息,故此诗中有“长占四时春”之语。
在雍正、乾隆时期瓷胎画珐琅常有五言或七言的题句,依据画面而选择的诗句,诗句是画面的表达,画面又是诗句的形象展现,与器物及纹饰相得益彩。画意与诗境洗炼,寥寥数语,点出画作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寓闲情逸致于幽美画境中,特具诗情画意。据造办处档案的记载,像这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装饰风格,是雍正皇帝极力倡导的。
珍贵的珐琅彩瓷为皇帝“内廷秘玩”,世间不得所见。直到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宫内珐琅彩瓷才部分流散出来,散落民间。现在珐琅彩瓷器大部分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数量极少。雍正珐琅彩当属凤毛麟角,极少在拍卖场上出现,这件“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更是从未公开拍卖过,此杯的珍稀程度可想而知,是件当世罕见的顶级瓷器。
清·乾隆珐琅彩雉鸡芙蓉玉壶春瓶珐琅彩瓷器继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都采用了最成熟的工艺。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为高贵,一直有着“一件珐琅彩,十件官瓷器”只说。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朝的宫廷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独特爱好有着直接关系。珐琅彩在古时被称作“古月轩”瓷器(古月轩的由来),深受珐琅爱好者们推崇,价格也是节节高升。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珐琅彩蒜头瓶注解及延长阅读:(1)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2)珐琅彩瓷: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康熙时期的珐琅彩介绍),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4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
清内务府、养心殿及造办处位置图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珐琅彩这种原本立足于西方的装饰艺术,能够在中国繁殖并且茁壮成长的原由,是“洋为中用”的产物,同时也体现出康熙皇帝的学习精神和治国理念。清代继承了明代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的做法,对御窑厂所提供的陶瓷器皿的样式和图案有过问的习惯。康熙皇帝本人勤奋好学,他认为:“虽古圣人,岂有生来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而成。”他在学习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同时,还把学习范围扩大到国外的新思想、新科技等领域,并多次召见西方传教士进宫讲课。珐琅彩瓷器在康熙晚期出现,就是康熙帝喜爱和直接授意下研发和创烧的。它从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经“如意馆”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然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后,得出的具有极强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的旷世之作。转发告诉身边的朋友!
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
请点支持!
END
?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ejihuae.com/yfyl/6079.html